學區請了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的作者 Po Bronson 來演講。一個小時,他講的是創意。
他的創意的定義,不是只有針對藝術而言。他擧了一個例子。以往,大家採用憂鬱的程度來預測自殺的可能性。但喬治亞州大學的研究是讓受測的學生,列舉生活上的問題,然後針對每一個問題寫下所有可能的解決辦法。研究的結論是用學生想出的辦法的多寡(數目)來預測自殺,遠比憂鬱的程度更有效。
―――所以創意在此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若一個人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決辦法,就不會有踫到問題,無法應對,只有輕生一個選擇。
Bronson 另外提到一般基本的創意測量是,對一問題能有多少的不同想法?(how many?), 那些想法有多少類別?(how many categories?)是否獨創的 ?(how original?)是否具有表達力? (how expressive?)
―――由這個説法,也許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不要急著給孩子答案,也不要讓孩子對問題只有一個“唯一”的答案的想法。甚至,要能“存疑”。
我常常告訴孩子,“媽媽說的事,不一定都是對的,要想清楚再相信。覺得不對可以提出來。”(我有時故意說錯,要試試和鼓勵他們提出異議)。也許是這樣,他們從小就不怕“權威”(還是會尊敬)。我也提醒他們不要對書本寫的東西,完全相信。因爲時空的變化,很多以前是對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不對了。所以要能放寬心胸、有彈性的看待事物。
因爲聽衆幾乎都是家長,所以Bronson特別提到家庭結構對子女創意的影響。對孩子凡事要求的(demanding)做法,和孩子的創意的培養是背道而馳的。而能支持、挑戰、具有彈性、順應性(adaptability)的父母,孩子通常較有創意。
當被問到父母應如何做時,Bronson 提出三點建議:
1)多用開放式的問題。
――孩子年紀小,說不出想法時,可以提供二、三個答案讓他思考、選擇。
2)多和孩子談談他們學到什麽東西,那些最令他們感興趣?
3)父母要做好榜樣。要事事好奇。(Be curious!)
我個人在多年以前讀了一本有關培養孩子創意的書,唯一記得非常清楚的是,要培養一個有創意的孩子,家裏要能容忍某種程度的“亂”(mess)。對家裏必須很整潔的父母,這一點是另類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