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一年前,女兒五歲剛上幼稚園時,第一次邀請她的同學來家裏玩。女兒把她的洋娃娃、玩具等全搬出來了,一付唯恐對客人招待不周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小客人,印度女孩莎卡,拿了一個小小的粉紅色塑膠貝殼來問我:「我可不可以有這個?」

那個小東西,是女兒回臺灣時在花市買的。一盒一百二十元,有各色各樣的透明貝殼,供水族箱用的。雖然不值錢,卻是女兒的最愛。當莎卡問我時,在尊重女兒的擁有權的考慮下,我回答:「這是小琳的東西,如果她說可以,你就可以帶回家。」莎卡嘟著嘴說:「小琳說不可以。」

我把女兒帶到一旁,問她:「莎卡說你不肯給她那個粉紅色貝殼…………」話還没說完,女兒着急的說:「可是 媽媽,我只有一個粉紅色的,我不要給別人。」我回答:「你不給她,媽媽一點也不怪你。媽媽剛剛也只是想告訴你,東西是你的,媽媽尊重你的決定。捨不得給別 人,不要勉強,trust your true feeling,(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要因同學一直要求而給了她,然後自己後悔、難過。」女兒聽了我的話,鬆了一口氣,親了我一下,說:「媽媽,我 不會那樣。」

我分享這個故事,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好像在教孩子自私。在東方文化裏,我們都希望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對待客人都份外客氣。可以想像,自己孩子平日不准 跳的沙發,客人的小孩卻不好意思阻止。客人的孩子要求的東西,總會很大方的送他。以女兒的例子,你會對孩子說:「不要那麽小氣,先給她,我們回臺灣再買就 有了」嗎?

這種作法,會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設的規矩有雙重標準,而且對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好。若再加上把自己喜歡的玩具送人,抗議時還換來“小氣”的罪名,你想你的孩子有什麽感受?他會如何解釋父母的行爲?

孩子能懂得分享,(女兒後來自己決定給莎卡藍色和黃色的各一個),喜歡佈施,是絕對要教導的。但拿捏時,也希望大家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權利,才可以保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