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位先生回家,一臉沮喪。太太問:“發生什麽事?” 先生說:“鹿死了一對。”
太太:“你怎麽照顧的?一對鹿要三十幾萬。”先生很懊惱的回答:“你以爲我喜歡這樣嗎?我喜歡發生這種事嗎?” (一段對話取自大愛劇場:七輩婦)

聽到這段對話時,我的心回到五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是個星期六下午,我和女兒在清理家裏的魚缸。我負責吸魚缸裏的髒東西,女兒則在測試水質的酸鹼度。清洗測試的管子時,女兒把管子的蓋子掉在水槽的後面。
女兒:媽媽,我把蓋子掉在水槽後面。
媽媽:你想辦法撿吧。
女兒:它在很後面。
媽媽:自己想辦法吧。媽媽現在没辦法停手。我去幫你撿,你不就是越幫越忙嗎?(語氣帶有一絲不耐煩)
女兒(很懊惱也很委屈)大聲回答:媽媽,你想我喜歡這樣嗎?

我到現在仍然記得聼到那句話時的“震撼”。是啊,誰喜歡做錯事,誰會想看別人生氣的臉,誰會喜歡聼責備的話語。更何況在 做“錯”事的背後,蘊含的是孩子“想幫忙”的善意。我當場向女兒道歉我失去了耐性,和她一起找出蓋子。

就像劇中的先生,也想賺很多錢讓家庭安定,誰會喜歡鹿兒死掉。可是,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像那位太太或我一樣,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起了情緒,而忽略了當事者 的心情並不好受,他其實是最難過的人。最簡單的例子,考試考不好,在罵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其實是最痛苦的人。(有些孩子可能表現一副不在乎的樣 子,但也可能是他用來掩飾的方法)。

我自己也是從犯錯中不斷求進步。經過那次的經驗,我發現用“孩子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了解去面對孩子的錯誤時,自己不再沮喪或生氣,反而可以更平靜理智的處理事情。這種包容不是姑息或溺愛孩子,它是可以讓孩子感受你的愛的另一種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