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完上一篇文章之後,我一直在回想孩子多大的時候,我開始和他們談交異性朋友的問題。

 

其實,我沒有刻意找時間和孩子坐下來,認真的談這個話題。但想讓他們明瞭的卻也都有對談過,而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式的,如看到一則報導、故事或孩子提到同學喜歡某某男生的時候。

 

孩子的年紀和成熟度是父母要慎重考慮的因素。有些話講的太早,孩子似懂非懂,爸媽卻不再提起,以爲自己已經說過了。而遲遲不敢提這個話題,卻往往錯過了孩子願意聼的時候 (青春期時已稍晚了些)

 

兩性關係,就會涉及“性”教育。史丹福大學的附設兒童醫院,有針對10-12歲的孩子開的“性教育”課程 ,叫做 Heart to Heart (www.lpch.org)。10-12歲,正要進入青春期,也是父母對孩子仍有影響力的黃金期,我想他們的年紀設限,也許有他們的道理。

 

我自己沒有參加過,成長班裏有些家長和孩子參加後分享,都覺得不錯。在和孩子有一些共識的基礎上,和孩子談兩性關係似乎順暢多了。我介紹這個訊息是因爲亞裔的父母常常不知如何和孩子談“性”。這也許是個開始。

 

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讓孩子這方面的認知是從同輩或網路那兒習得的。美國學校在五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時,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性”教育,不要把責任全交給了學校。要花時間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真正的認知是什麽。

 

和孩子之間這話題多年來的點點滴滴,來自希望孩子在面對異性朋友時,不要失去自己的想法不要因爲想博取那分感情,而勉強做違反自己意願的事。

 

要能這麽做,我覺得孩子的自信最需要。所以,會用各種方法讓孩子可以:

 

---喜歡自己。尤其自己的長相。(如強調耳聰目明,眼睛雖不大,也是很值得感恩);進一步了解不能用外表評價一個人;也不需因別人對他的長相的批評而受傷;所以不要嫌孩子太矮、太瘦、太胖、太黑等等

 

---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在不合理的情形下說“不”。而這與眾不同的“不”,是經過反省、思辨後,了解行爲的後果所做的選擇。這一點也談過很多次,就是鼓勵、包容孩子的“唱反調”。(最常跟孩子說的話是;“媽媽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來。曾在成長班分發兒子九年級時寫給我的一封信,歷歷指出我情緒化的無理要求—當然,看完信,我馬上承認錯誤,誠懇道歉。

 

至於行爲的後果,可以的話,讓孩子有機會自己體驗最好。當然,如同美國股神,巴菲特所言,有些後果太嚴重了,就要借助他人的經驗去避免不必親身去經歷。這時候,故事(書或電影)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爸媽們要能掌握對的時間分享那些故事。

 

再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