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個兒童組(5-8歲)的聚會裏,有位媽媽提問:先生認爲對孩子不能太好,做錯事,要狠狠的教訓。 好好的說的結果,如同溫室裏的花朵,以後在外面會受不了別人的重話。

 

換句話,兇一點,孩子才會變得強硬(Tough)。

 

我仍然要強調,孩子需要的是講理的父母,而不是“兇”的爸爸或媽媽。我們都希望孩子堅強,但堅強不是兇出來的。在挫敗中站起來的,是心中有愛,有足夠安全感的人。

 

成長中的孩子,尤其十三歲以前的孩子,有二個特點:

 

在認知發展上,他們處於具體操作時期(皮亞傑理論),他們依經驗裏觀察到的東西,具體經驗的事情來做推理,做判斷。所以當他們犯錯,父母惡狠狠的罵他們時,他們會只注重在父母的氣憤表情,苛刻的言辭,然後產生出各種負面的解讀,如我是令人失望的孩子,或爸爸或媽媽不喜歡我,或我好笨。。。。他們看不到父母想訓練他們的用心。

 

第二個特色是孩子會把人、事混為一談。也就是即使父母針對孩子的行爲在發脾氣,孩子仍會覺得父母在對他這個人做全盤否定。所以用來糾正孩子的方法很重要。好好的說,孩子比較會體會就事論事的態度。兇巴巴的罵人,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在嫌棄他、不愛他。

 

如果再加上:孩子可能模仿我們的行爲,對同學或弟妹也會以兇的方式對待;或長期在責難之下,孩子產生畏縮的行爲,等等諸種副作用,“兇”孩子顯然不值得採用。

 

但父母仍不放心,怎麽辦?

 

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模擬各種他犯錯時,別人可能會用的刻薄言辭、憤怒的表情或舉止,再和孩子討論因應之道。

 

其他諸如孩子會怕的故事繼續講 (如妖怪。巫婆),或看電視裏的Reality Show裏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或在孩子面前講職場上的不公平,家長們的心態,都是認爲讓孩子知道這些真實的社會現象,可以提升將來面對的能力。

 

這和對孩子兇,孩子會變的更強的想法是一樣的邏輯。

 

社會裏的確存在許多負面的情境。孩子是需要學習如何去應付那些場合或狀況。

 

關鍵點在什麽時候引進這些訊息。

 

當然要視孩子的成熟度而定。這個拿捏點需要父母自己用心了解孩子。有些話題說了,孩子會害怕,就應該等一陣子再重提。

 

而在講述這些“黑暗面”的時候,不要只講事情本身(譬如抱怨公司裏不公平的事情)。若是想把它們作爲教育孩子的題材時,就一定要和孩子討論可能的處置方法和面對的正面態度,甚至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如此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教育。

 

了解父母希望孩子茁壯、堅強、耐挫的心,在此要提醒的是,那些特質非常重要,不過千萬不要揠苗助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