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讀了一本書,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by Po Bronson,(似乎還沒有翻譯成中文)。第六章討論“手足效應”(Sibling Effect有一些論點,跟大家分享。

 

1)手足之間會相處的多好,在老二出生前就已經決定了。依據伊利諾大學,Kramer 博士的研究,老大和他的好朋友相處的品質,可以拿來預測將來和弟弟或妹妹的關係。Kramer 指出:以前,大家都會認爲兄弟姐妹把在家學會的社交技巧,然後把它應用到朋友的身上。 但真正的情形是:老大把他和朋友的相處之道,帶回來家裏。

 

------針對這一點,父母在只有老大時,孩子和朋友(最好一對一)玩的時候,要在一旁觀察,有爭執時(二、三歲的孩子很常見),要適時介入,引導孩子如何互動,學習相互的尊重。若有一方,一直處於“被欺負”的處境,也許要考慮分開一陣子,以免孩子失去對人的信任,以及日後會有“欺負”弟妹的可能性。

 

 

2)蘇格蘭的Punch 博士 訪問了九十個兒童之後,得出:相對於朋友,孩子沒有任何的動機要對自家的兄弟姐妹好些。因爲兄弟姐妹不管怎樣明天仍然存在,社交的界限可以被逼到極限。生氣,憤怒都不需要壓制,禮貌和忍受則很容易被忽視了。

-------這也許可以回答一些爸媽的疑惑,“爲什麽對同學都很好,對弟弟卻那麽兇。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爲什麽孩子有時對父母態度會那麽的“惡劣”;爲什麽我們往往對外人都比自己的家人容忍度高。當然,這絕不是對的做法。

 

3)書中一位七歲的男孩,從來沒有打過他妹妹,但他卻對朋友說;“當我狠狠的揍了我的妹妹之後,我覺得好棒。”媽媽問他爲什麽說這句話,他回答:“媽媽,對妹妹好就一點也不酷了!”

--------有些孩子不但有這種想法,還付諸行動。所以,老大若對弟妹不友愛時,也可澄清是不是這個觀念在作祟。書中這位孩子的朋友對弟妹都很好,他不會是學自他們。他那來的觀念愛護弟妹是不酷的行爲呢?讓他要在朋友的面前吹牛。答案在Kramer 博士的另一分析。

 

4)Kramer 分析了261 本描述手足關係,3-8歲的兒童讀物。她將書的内容依據裏面出現爭論、威脅、拒、,取笑 和分享、解決問題、邀約、友愛的次數一一記錄。她的結論是 書裏負面的行爲和正面的行爲一樣多。雖然幾乎每一本書都是快樂結局,但書裏描述的有關兄弟之間可以打架、羞辱和貶低對方的生動細節,往往提供了孩子從來沒有想過的示範,讓年長的孩子拿來用在年幼的弟妹身上。

 

-------所以,在應用這類書籍的時候,負面行爲要輕輕帶過,(必要時和孩子討論當被那樣對待時的感受),正面的行爲則多強調。五歲以前的孩子,爸媽也許可以自編故事,只談與人相處時的正面、恰當行爲,就可以避免潛在的負面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