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暑假在臺灣,在書店裏看到幾米的書,“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翻開第一頁,看到的第一句話是“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我們要學習道歉、改過向善,並發誓絕不再犯錯。但是。。。

 

 第二頁是:“如果我變成一個令人失望傷心的小孩,你還願意愛我嗎?”我讀了這句話,心裏浮現的是有多少孩子的内心是在呐喊這個疑惑。想了就心酸

 

我自己多年來的體會得出的大膽假設是:“孩子許多的搗蛋、哭閙、甚至打人的行爲,都源自於這個 ‘爸爸媽媽還愛我嗎?’的憂慮。

 

一些家裏新添老二的父母最常踫到的問題是老大的行爲變得很‘壞’,採用的方法往往是針對發生的行爲予以責備或處罰,殊不知這種做法只會加深孩子心中的疑慮,而做出更多或更‘壞’的事情。這些負面的行爲,可能是要得到爸媽的注意力,也可能是在試探父母 ‘當我很壞時,爸媽是否還願意包容我’(以此判斷父母愛不愛我),也可能是覺得父母不愛我的焦慮情緒的發洩(對象常常是老二)。

爸媽們如果没能察覺到孩子深層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就表面行爲一味的指責,就如同醫生治病,只治標不治本,是没辦法把病根治的。

 

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也一樣。畢竟成長是一個不斷在犯錯的過程。父母對待犯錯的態度,如果也是批評、責難或打罵,孩子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會是‘我是個令爸爸媽媽失望傷心的孩子’當然附帶而來的就是‘他們還愛我嗎?’的疑惑。

 

我並不想把孩子的負面行爲簡化成單一的原因。而且孩子犯錯時,我們仍要教導他,甚至要他對自己的錯誤負責,承擔後果。年幼的孩子對承擔後果的方式,有時會與處罰混肴。容易掉入‘父母不愛我’的模式。 但該糾正的時候還是要糾正。在此提醒的是:

如果孩子有越來越多的負面行爲時,觀察一下,也許要花的功夫是‘安孩子的心’。陪孩子做一些他可以感受到你的愛的活動。根治他‘爸媽還愛我嗎?’的猜疑,一些你不想看的的行爲或事情就會消失無蹤了。

 

幾米書裏還有幾句幫孩子說的話,抄錄讓大家欣賞:

“大人怪怪的,有時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懂事,有時又希望他們永遠天真幼稚。

 

“大人都忘了,他們也曾經是小孩,他們的口袋裏,曾經藏有各種怪獸,他們的腦袋裏,曾經浮現奇幻彩虹。

 

“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們的希望,長成一個令人羡慕的模範兒童。但大人的希望,卻總是讓小孩感到深深的失望。”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且堅強的活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