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在世界日報的家庭版讀到一篇文章,一位媽媽在呼籲大家對小孩説話,不要有口無心,讓對大人很信任的“純粹美好“的童心受到傷害。要大家“當真點。”

 

 

非常湊巧的是看了這篇文章的隔天,碰到一位律師朋友。他知道我一直在做父母成長班,所以就對我分享他對這篇文章的感想。他說:“相信有些人看了這篇文章後,對孩子會比較當真。不會隨便說如文中說的‘請你周末到阿姨家來玩’諸類的話。但一定也有很多人,還是會很客套的敷衍。所以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去分辨哪些是真誠的邀約,哪些是禮貌的敷衍。”

 

我個人贊成在幾種情況下是要當真點:

1.對自己的孩子,只答應 (promise)自己做得到的事。不要為了讓孩子不再吵,就隨口說些不可能發生的事。 那絕對是孩子不信任你,甚至不信任‘大人’的重要原因。

2.對別人的孩子,當然也不能禮貌的敷衍。當真點的另一解釋,可以是坦白的對孩子說“阿姨這個周末不方便請你來玩。” 孩子當然會很失望,但比以爲可以去卻沒有的失落感好些。

 

我也贊成朋友的想法,孩子是要有分辨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成人世界裏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大人的世界裏,有些時候是需要一些禮貌性的客套。請別誤會我的意思,我們還是要教導孩子對人真誠。但某些場合,善意的謊言(white lie) 仍然有它的必要之處。

 

記得兒子小學二年級時,回來問我:“媽媽,Emily 問我她的圖畫好不好看時,我覺得不好看,可是怕她會傷心,我說好看,這樣算不算說謊?” 因爲我們一直強調誠實,不說謊,兒子才會有這個問題。我告訴他,有時候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善意的謊言是可以用的。而隨著年紀逐漸長大,他慢慢學到的是 “對有些可以接受自己缺點的朋友,我還是會講真話。” 說起來,這個什麽時候,對什麽人,該說什麽話,就是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SQ),這是門我們陪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學習的一門功課,有機會再和大家談談這個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