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年來,在講親子溝通時,會提到溝通的障礙。 其中一個是每個人看人或事情的“框框”。什麽是框框?先講個故事。


有ㄧ個猶太人出外做生意,這一去就一年多,回來時,家裏多了個孩子。其實在他離開的時候,太太就已經懷孕了,可是他不知道。看了孩子就覺得:這個小孩不是 我的,我出外那麽久,我太太怎麼可能生小孩呢?完全聼不進太太的解釋。一直懷疑這孩子是他太太跟鄰居生的。(不要問我為什麼,他沒有把太太和小孩趕走,故 事是這麽說的)這個小孩,他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像他的鄰居。所以他對這個孩子百般刁難,從來沒有給他一個好臉色看,就這樣子,日子一過過了十二年。直到 有一天,住在很遠的哥哥來找他。哥哥一進門,看到他的兒子,第一句話就說:“我的天!他簡直就像你的翻版,和你小時候一模一樣。”那個人聽了之後就大哭起 來,錯失了十二年的光陰。其實那個孩子是非常像他的,只是他心裡一直存在著“他是鄰居的孩子”這樣的念頭,所以他對這個小孩怎麼看怎樣不對勁。

那個看世界的想法或念頭,就是我說的“框框”。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應用在親子關係上,是這麽解釋的。

例如,我的框框裏,“兒子是個很講理小孩。” 所以,當我跟他講一件事情,他“回嘴”時,我相信他一定有他的道理要表達。我不但不會生氣,反而很開心他可以不怕權威,相信我這個媽媽也是講理的,願意把 他不同的意見說出來。當我用這的心態去看待他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很理性把我們的不同來做一個溝通。

如果我的框框是“兒子是個賴皮,不聽話的孩子。”我可能會生氣的回應:
“你這是什麼態度”,“你為什麼跟我頂嘴”,“你的態度為什麼這麼粗魯、這麼不禮貌”。 當我那樣回答時,溝通的管道也就中斷了。

當你的框框是負面的時候,有一種情形,不得不提醒。譬如你認爲孩子“不負責,懶惰,不禮貌,拖拖拉拉等等,”你的注意力會忍不住的集中在那些“符合”這些 條件的行為而不自知。而孩子一些好的行爲卻視而不見。換句話説,你看到他功課拖拖拉拉,一味的指責,卻忽略了孩子照顧妹妹的貼心行爲。爲什麽會這樣?因爲 你的框框,讓你看不到孩子的全面特質。你把正面行爲忽視了,卻又把負面行爲加倍放大了。久了,就會真的有一個“不負責,懶惰,不禮貌,拖拖拉拉的孩子。” 因爲你的孩子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所以,請大家檢討一下自己的框框是什麽。如果是負面的,讓我們修正它吧。我給成長班的父母的建議是:寫下孩子好的行爲,貼在冰箱上,調整自己的框框。希望藉由正面的框框,培養出自信快樂的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