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幼的時候,吃飯是困擾父母最多的一個問題。最近又被問了幾次,所以,把當初要放在書中的這篇文章張貼出來,希望,可以寬解一些父母的憂心。


幼兒吃飯常見的問題有:
孩子只吃白飯、水餃皮、包子皮,其他都不吃怎麼辦?
偏食,只吃肉不吃菜,或只吃菜不吃肉可以嗎?
只喝牛奶,不吃其他的東西怎麼辦?
孩子一頓飯吃了好久,要不要限定時間?
要不要餵飯?
可不可以邊吃邊看電視?
什麼時候要注意孩子吃飯的禮貌?

問問題的媽媽往往一副憂心沖沖的表情,就是擔心孩子長不大。越操心,自己的焦慮就越強,無形中把壓力加在孩子身上都不自覺, 飯廳成了戰場, 吃飯成了母子間的拉鋸戰。套用一位媽媽的話:「日子過的好苦!」

令人擔憂的偏食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最容易進行學習的一段期間。零到二歲是對食物的敏感期。孩子從六個月接觸固體食物以後,一直在探討自己的口味,所以做父母的在這階段提供 他嚐試各種食物的機會,可以幫忙子女在未來對食物的選擇較具彈性,才可能避免對食物的偏執。

許多媽媽因爲擔心孩子吃太少,只好只煮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殊不知對峙偏食的方法,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品嚐各式各樣的食物。孩子一開始會有抗拒,可以鼓勵, 不要勉強。有位媽媽提供一個妙方:每次煮飯時,有一兩道菜是孩子喜歡的,一兩道菜是孩子没吃過的, 在孩子肚子餓的時候,先上没吃過的菜, 孩子會較肯去試, 有時嚐了覺得不錯, 就多了一項願意吃的東西。不過,提醒一下自己有偏食習慣的父母們,如果你要求孩子吃你自己都不喜歡但營養的東西,孩子不吃,請不要生氣。因爲你沒有做“好 ”的示範。

在一場小兒科醫師的演講裏,聽到了幾個想法和大家分享:1)孩子一歲以後胃口自然會減少,不然會長成超胖娃娃。2)孩子的身體知道自己的需要,他愛吃什麽 就讓他吃 (不是不健康的零食),食物均衡的考量先放下。3)孩子吃的少,先別焦急,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每天精神奕奕,加上有定期身體檢查,就不必擔心。希望 這些看法可以舒緩父母們的擔憂。




該吃飯了

有位媽媽描述她在家和不到二歲孩子奮鬥的情形:「吃飯時間不肯吃,過不久又叫餓。爲了怕他“正餐”吃不下,吃飯前一小時,他肚子餓了,也不敢給他吃東西。但餓了他,真正用餐時,又吃不多,真不知如何是好?」
「幼兒肚子餓的時間和我們大人是不同的。嬰兒期,三、四個小時喝一次奶,吃了固體食物之後,仍會延續成少量多餐的習慣,這對他是蠻正常的。」
「可是我讀了育兒的書,書上說吃飯要定時定量啊!」
「書上的定時是爲了配合大人的作息時間,給爸媽方便,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少量多餐最終會發展成三餐的模式,只是需要給孩子一點時間去調適。這也是爲什麽 學校會有點心時間。如果爸媽仍不放心或不方便,堅持三餐原則,那麽孩子肚子餓了,還是先給一些簡單的食物,如水果,果腹一下吧!餓過頭了,食慾也會減低, 不是嗎?」

吃多少才算夠?

「每餐都餵一碗飯,有時吃得完,但常常吃不完,硬塞也没用,很折騰。」
「誰規定一次吃一碗?」「朋友家同年齡的孩子就可以吃那麽多。」每一個孩子的胃口都不同,孩子吃得下的量就是夠的量。

定量的説法,我不太認同,可以知道孩子大慨能吃多少,但不是每一次都要相同。將心比心,我們自己也有胃口不好的時候,爲什麽卻要求孩子每頓飯都要胃口相同呢?更何況,那“一碗”可能本來就超出孩子的飯量,每天爲了孩子吃不下,焦急、生氣,不是很划不來嗎?

孩子如果本來就不愛吃東西,一上桌,看到那麽一“大”碗飯等著他,想必壓力重重,再好吃的東西也吃不下。所以家有小胃口的孩子,請給少量的飯菜,讓孩子可以吃完,藉由成就感,激發他吃東西的興趣。

提高胃口,有人會去找開胃秘方。許多媽媽都分享了經驗裏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參與食物的準備過程。有的讓孩子剝豆子、有的炒菜、有的烤麵包、有的下水餃、滿足了孩子喜歡模仿媽媽的心理,也讓孩子有了自己也可有所貢獻的成就感,孩子吃得開心,胃口自然大開。

一餐不吃,不會傷了身體

在我記載孩子的日記裏,有一則有關吃飯的故事。兒子五歲時,有一天,我們從兒童博物舘回到家,已經五點了,煮好晚餐,兩個孩子一上餐桌,異口同聲說:「吃 不下。」「吃不下就下去。」「真的可以不吃嗎?」「當然,你們的肚子,你們最清楚,不餓就不需要吃。」 兩人很開心的下去玩。三歲的女兒,有點不放心,囘來問我:「今天晚上不吃,明天早上可以吃,對不對?」看她一副認真的表情,忍不住逗她:「明天的事,明天 才知道啊!我怎麽知道你明天餓不餓。」「可是,我現在不餓,明天會餓啊!明天可以吃早餐,對不對?」不忍心再折磨她「不要擔心,明天會有早餐的。」女兒這 才放心的走開。

孩子一餐不吃是不會傷了身體的。我發現在吃飯這件事上,若能尊重孩子,他們在飯桌上的配合度也會相對的提高。

邊吃飯邊看電視,好嗎?

「孩子一頓飯吃好久,一放電視,十五分鐘就吃完了,這麽做好不好?」
我的意見是否定的。 理由可以有:會養成看電視的習慣,孩子不知所食,錯過對食物味道的認知機會,而最可惜的是没能在這一段時間和孩子好好的互動。然而,如果媽媽仍然想不開, 每天爲了三餐和孩子爭扎(在意孩子吃不吃、吃多少、吃什麼),傷了親子和氣,那麽就看電視吧!希望看電視只是短期的做法。

談到吃飯的禮儀,幼兒階段要不要有所要求,可以要求到什麽程度,有各種説法,育兒書上也一定也許多的建議,在採用意見時,爸媽應該把握幾個要領:
1) 禮儀或規矩的介紹,應多鼓勵,而不是強迫和責駡。
2) 注重禮儀或規矩的結果,孩子變得不愛吃飯,就要反省,是不是超之過急或方法不對。
3) 想清楚,幼兒階段,應是高高興興吃飯,還是爲了禮儀氣呼呼的吃飯,熟重熟輕?

吃飯,皇帝大

每次聽到媽媽們談到爲了吃飯弄得母子失和夫妻反目時,就很感慨。想起小時候,五個兄弟姐妹,吃飯時熱鬧哄哄的,很快樂。現代家庭人口少,只有一個小孩的家 庭,父母更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殊不知你殷切關注的眼神,是孩子吃不下的壓力。我常告訴父母們,上學以後會好轉(有同伴一起吃,活動量也加大)。青春期更 是“可怕” ,每天囘家第一件事就是“肚子好餓!”漫畫裏更誇張,形容他們,可以一次吃掉半個冰箱,所以不要為現在的吃飯問題擔心。不過,這些説法仍没辦法說服爸爸媽 媽們。而我是多麽希望他們願意相信。

臺灣俗語:「吃飯,皇帝大」,文化裏對吃飯的看重可想而知。不過以父母的角色而言,我個人認爲吃飯這件事要在意的應該是:
1) 營造一個快樂吃飯的情境,這將會是日後親子溝通的好時刻;
2) 提供嘗試各種食物和分辨味道的機會,如讓孩子吃蘋果、葡萄、草莓,去感受不同的甜味;
3) 教導愛物惜物的觀念,培養不浪費的好習慣;
4) 健康的飲食觀念,了解食物的取捨對身體的影響和重要。

兩個孩子不偏食、不浪費,吃飯也成了想法交流的快樂時光,就是應用這些觀念的結果。希望家家也都能吃得健康,吃得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