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在和媽媽們聚會時,有位媽媽就上一篇文章的内容提出了困惑。

 

她提問:“七歲的女兒回家會提到班上有位同學,很髒,身上有股味道,大家都不喜歡。我去學校幫忙,也看到了那個孩子,不知是不是喜歡挖土,兩隻手真的是很髒。不過,看了她的媽媽,也是不修邊幅的。也許媽媽沒有特別管她。只是,面對這個孩子,你建議要多稱讚或鼓勵,似乎有些困難。加上大家都不喜歡她,如果刻意和她做朋友,又擔心女兒會被其他同學排擠。應如何是好?”

 

希望培養孩子有一顆善解、包容的心,我承認在現實的情境裏,是會踫到拿捏上的挑戰。上一篇文章裏的重點

1.如果你知道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而且這原因是我們可以協助改善的,請不要吝於伸出援手。如女兒同學的例子是在家缺乏父母的注意,女兒給她的鼓勵,會讓她很受用。

2.即使孩子願意去做,也有碰釘子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

3.如果孩子因爲個性或怕同學排斥的關係不願意做,不必勉強。不過可以請孩子在心理上,不要去鄙視對方。若有同學在嘲弄對方時,不敢打抱不平,就迴避,不要加入或在場成了無言的支持者。

 

另一位媽媽提出:“四歲的孩子最近也開始會說她不喜歡某某同學,怎麽引導?”孩子到了開始會注意到在身旁的玩伴時,喜歡或厭惡的分辨心就會發展出來了。他們用來區分的標準,有些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我的建議是:當孩子說他不喜歡某人時,引導孩子講出不喜歡的行爲,如“他會打人,所以我不想和他玩。”“我不喜歡他吐口水”。讓孩子逐漸區分是行爲他不喜歡,而不是因爲同學是“壞孩子”,而產生排斥的厭惡感。如此,也比較有機會去看待別人在他不當行爲的背後,隱藏的其他優點。

 

這種可以穿透表面行爲去了解一個人的真實内在,直到大人的我們都還是一門不容易的功課。孩子小,可塑性高,從現在培養,結果不會立竿見影,但對他日後的社交能力,一定是有助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