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一群年輕媽媽聚會,孩子與朋友的互動,是其中一個大家很關心的主題。

 

二、三歲的孩子,會搶或被搶玩具,打人或被打,都是常常發生的情形。一般而言,當孩子語言的能力,逐漸增強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時,那些使用肢體的行爲也會慢慢的減少。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二、三歲時的衝突算是最容易處理的。四歲的孩子,開始有“歸屬感”(Belonging)的需求之後,孩子之間就會有小團體的情形。如同EQ作者高曼博士在書中描述的:“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個重要的關卡,這時他的社交技巧將面臨最痛苦而無從逃避的考驗:面對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而覺得不得其門而入。在這關鍵一刻別人會喜歡你或厭棄你,接納你或排擠你,都是毫無掩飾的公然表現。”

 

高曼博士特別指出:“有兩大禁忌幾乎一定導致被排拒:太急於取得壟斷地位及與其他人顯得不搭調。人緣差的孩子卻常常會犯了大忌,比如以蠻硬的姿態加入,突然改變話題,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直截了當反對別人的意見等等,目的顯然都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只可惜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不是被忽略就是被排斥。”

 

---------這段描述裏的種種現象,都是爸媽們可以協助孩子避免的行爲。那些行爲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没能明白大家正在玩什麽遊戲或正在討論什麽話題,或不明白哪些行爲是不恰當的(如插嘴)。在和孩子的互動時,若孩子有這些情形時,要即時的教導,如孩子插嘴,跟他說:“媽媽會很感謝你等我把話説完了,再説話。

 

也要盡量引導孩子能做到如高曼博士描述的人緣好的孩子:“人緣好的孩子會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加入,並表現出接受該團體的意思,而且會等到自己的地位獲認可後再主動提出意見。”

 

--------這段話也許可以讓那些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加入新環境、新團體的孩子的爸媽們寬心。原來你們看似缺點的行爲,有可能是日後良好人際關係的絕大優點。

 

一項針對二、三年級的孩子做的調查發現,即使人緣好的孩子,想要加入一個新的團體,被拒絕的機率也有高達26%。所以,當孩子在外受挫折回來,不要驚慌,馬上得出孩子在學校不受歡迎的結論,而應檢討一下孩子採用的方法是否有上述的現象,再給以適當的引導。

 

 

最後,和大家拜個晚年。 祝闔家美滿和諧,萬事如意!健康平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