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期間,女兒在家。有一天,接到同學的電話,聼到她一直在問問題。“他回來事情會和以前一樣嗎?”“你想最壞的情形是什麽?”等等。

 

原來她在當同學的愛情顧問。我問她:你怎麽一直問問題。她笑了起來:“媽媽,我要讓她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結論。我不想給建議,幫她作決定。這不是你教的嗎?

 

是啊!這個模式聼起來好熟悉。

 

時光倒囘十年前。

 

兒子六年級的時候,回來抱怨同學老是踢他的背包。直覺反應是“你告訴他不要踢;”“你對他說。。。”給了幾個自認很“寶貴”的意見。只聼兒子輕描淡寫的回答:“媽媽,你不了解,你這種講法這個年紀的孩子,沒有人會聼的。別擔心,我會自己處理。”

 

這個經驗的教訓是:當孩子回來分享一件事,不問我們的意見時,不要冒然的給自以爲是的建議。真正要做的是多聼少說,進一步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反問成了我日後採用最頻繁的技巧。

 

譬如女兒高中時,發現有位“好朋友”會把她向她吐露的心事,變成八卦,女兒覺得被背叛,很生氣。當她回來說起這件事時,我不再告訴她該如何處理。我只反問:“你有做什麽事惹她生氣嗎?””“你認爲她爲什麽要這麽做?”“你覺得好朋友的定義是什麽?”你還想和她繼續當朋友嗎?”“繼續當朋友,以後你想和她保持怎樣的關係?”“不再和她做朋友,對你在學校的生活有什麽影響?”

 

我會和她討論朋友這麽做的可能因素,希望她可以以諒解的心看待同學的不當行爲。然後讓女兒自己得出她要如何做的結論,支持她。在這個例子,女兒覺得同學也不是真的很壞,但女兒決定不再把她當成“好朋友”,以後不再把心事告訴她。。

 

有位女孩,穿著被同學批評,媽媽說“不用管別人怎麽說。”似乎没辦法平息她的困擾。我建議她問孩子,“穿衣服的目的是什麽?”“美的標準是誰訂的,是主觀,還是客觀?”“穿衣服的藝術是什麽?。。。。

 

反問,帶動出來的是一種思考模式。孩子日後踫到一些情境,會自己問自己一些問題,再付諸行動,可以避免許多衝動造成的遺憾。

 

有些媽媽曾經反應,我們想不出那麽多問題反問小孩。

 

基本原則是心裏先有一個譜:這次對話希望孩子學會那些觀念。然後朝那個方向問問題。

 

例如上述的例子,抱著的目標是希望用問題幫孩子思考要多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而能免除外表的魔咒。所以問穿衣服的目的,是要引導孩子去思考穿衣服是讓自己歡喜、舒服,還是爲了取悅別人,獲得他人的讚賞?如果孩子答案是討他人歡心,就要反問,有可能討得每個人的歡心嗎?若有兩個不同的標準,採用哪一個?一步一步的檢討。

 

不要擔心不會問問題,多練習,就可以成爲你很自然的講話、思考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