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在交朋友的需求也不同。我們是羣體的動物,和他人的接觸是理所當然發生的事。只不過,一個人社交的能力好不好,和朋友人數的多寡,並不一定成正比。



談到交朋友這個議題,我個人喜歡把當事人的“快樂感覺”加進來一併考慮。如果孩子雖然一個人玩,但每天高高興興上學,快快樂樂回家,一般而言,情緒穩定,媽媽可以先別擔心太多。因爲孩子雖然一個人,但不見得人際關係有問題,也許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如果孩子是想要有朋友,落單的情形,會帶給她強烈寂寞,孤單的感覺時,父母是要給與協助的。可以安排請同學回家,一對一的玩。而且盡量玩需要兩個人一起做的遊戲。千萬不要應同學的要求看電視或玩電動(一人玩,一人看),那就完全失去了請同學回家的意義了。

較内向的孩子,一方面因爲不知如何去參與,往往變成站在一旁觀望的人;加上害怕被拒絕,更是讓他們裹足不前。家裏和同學玩的經驗,可以讓孩子慢慢了解其它 同年紀孩子的想法和喜好。若經驗是正面的,也會增加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不過,有一種情形要提醒:來家裏玩的很好的同學,隔天去到學校仍可能找她熟悉的朋友 玩,而把你的孩子冷落一旁。這種事先可以預測到的情形,要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明天,在學校,珍妮可能還是習慣和別的小朋友玩,你會怎麽做?”

幫孩子打打氣:“多邀她來玩幾次,也許可以讓她對你認識多些,你覺得呢?”
“我相信同學了解你之後,會發現你是個很善良,願意聼別人説話的孩子.”

對於怕被拒絕的心理,我常和孩子說的是“反正不問是沒有。問了,有兩種結果,一是有,一是沒有,本來就沒有。没有半點損失,不是嗎?(Nothing to lose!)”聼久了,就敢試了。對我的孩子有效,也許你們也可以試試看。

一個不嫌少,快樂就好的唯一例外,是孩子整天坐在電腦前,打電動,或與人網上聊天,沉浸在虛擬世界裏的自得其樂。這種網上的互動和在真實世界裏,和他人語言的對談,加上非語言,如表情、姿勢、動作的觀察等等,是完全不同的。面對電腦螢幕,社會智能是學不到的。

所以,打自孩子小學階段,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在電腦與人聊天的習慣,,必要時,寧可讓他講電話。若孩子已上初、高中,仍應限制網上時間,或安排一些課外羣體或義工的活動,協助孩子走進真實的社會。若已上癮不能自拔,請找專業人士幫忙。

有一組成長班曾讀過一本書,“媽媽,沒有人喜歡我” 張老師文化出版。翻譯自美國書:“The Unwritten Rules of Friendship” by Natalie Madorsky Elman and Eileen Kennedy-Moore. 書裏把在人際關係有問題的孩子(六到十二歲)分成九個類型。針對每個類型,作者有詳細分析和提供對策。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到圖書館借閲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