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會中,有位媽媽問道:“小一的孩子做功課時,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很不專心,怎麽辦?”

 

這個問題,是許多家長的煩惱。

 

我答覆:“孩子做功課,跑來跑去,以父母的角度看,是分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她離開了,會再回來,表示他的自制力很好,又願意把功課做完,也很有責任感,爸爸媽媽其實可以不要懊惱,應該高興。”(有關做功課的話題,2010年八月“不要陪孩子做功課?”文章裏討論過,不再重述。)

 

有位媽媽說,我從來沒有這麽“正面”想過。

 

這種不是只專注在結果的另類思考,可以協助我們在面對孩子需要我們引導的情形時,不會常常動怒。

 

在最近的電臺訪談中,主持人提問的是聽衆寫來的:“孩子老是忘東忘西,不是忘了帶作業,午餐去學校,就是忘了把外套、帽子、飯盒帶回家,如何改善?”

 

這也是成長中的孩子常見的現象。

 

我的兒子自小也丟了幾件衣服,幾個飯盒。初一時,剛開學頭二星期,每天忘了帶作業回家。有時是人到了停車場又跑回去拿,有時是車子已在半路再折回,最糟的狀況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來,又跑了一趟。

 

應該是不理他,讓他學個教訓。我爲什麽一而再,再而三的配合呢?主要是體諒他小學上的是沒有功課的學校,對帶作業回家還不習慣。

 

正面思考,他還記得有功課需要做,而且會在意要做它,都是好現象。

 

不過,並不是讓事情如此繼續。有問題仍然要解決。

 

兩個星期之後,和兒子有了一番對話。我告訴他,我的體諒。但事情不可以繼續發生,浪費時間、汽油,對我和妹妹都不公平。所以我們討論對策。想辦法幫他記得。

最後結果是帶著爸爸淘汰的掌上型紀事本(Palm)上學,警鈴設在放學時,打開會寫著“功課,”提醒他。

 

用了之後,作業的確準時帶回家了。

 

一個禮拜以後,他試試不帶Palm(一直很擔心丟掉),仍記得帶作業回來。我們這個“忘了帶功課回家”的小插曲就結束了。

 

在訪談中,我表示,我這看起來“寵”小孩的行爲,是有我的出發點的。我想讓孩子知道我是個會體諒他的“講理”媽媽。

 

也想讓孩子知道有問題出現了,懊惱沒有用,要想辦法解決。我們很幸運,第一個方法就成功。

 

但相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需要一試再試。但這正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機會:有問題出現(如忘東忘西),想辦法解決,一個方法不管用,換另一個辦法。這個過程裏,孩子可以藉此培養不怕面對問題的態度,(不就是挫折忍受力?),還有一個可以不怕想各種主意的活潑大腦。

 

所以看似缺點的地方,善加利用,培養出來可能是孩子一輩子會受用不盡的能力。

 

況且那缺點若是孩子天生的弱項,透由我們的接受,孩子才有機會坦然接受自己。

 

所以,換個角度看孩子的行爲,將它化爲學習機會,不要是我們情緒發洩的對象。爸媽們的心,自然可以海闊天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