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真不好,我不想上學,我想要回到小時候,不用上學,不用自己刷牙(自小就不喜歡刷牙)。」(三歲八個月)。這種不想長大的念頭,在不同的年齡層裏,父母都可能會聼到孩子如此的抱怨著。

 

兒子二歲半,妹妹七個月大時,兒子也不想長大,想做Baby。我一口答應。條件是他只能跟嬰兒一樣。不能説話,不能起來走動,不能玩玩具,一切都由我幫他,只能喝牛奶,還要包尿布。

 

兒子很高興的躺在小床裏。叫媽媽,我一概不理,他只有假裝哭的時候(跟Baby一樣),才會過去看看、逗逗他。不到一小時,他就不要當Baby了。結論是長大比較好,可以做很多事情。

 

這算是一個讓孩子自己結論長大沒有那麽不好的方法吧!

 

這個階段的不想長大往往因爲有弟弟或妹妹存在的關係使然。錯以爲囘到幼小時期,會得到較多的關愛,不會被要求一些老二不必做的事。

 

等上了學以後,拒絕長大,也會成爲不想上學的藉口。除了被霸淩,課業上的壓力、交友上的不知所措或老師的無理要求等等,讓孩子對學校望之卻步的原因之外,在我的孩子身上,體會了另一個理由。

 

女兒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早上,說她不想上學。問她原因,回答學校很無聊。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我說怎麽會一樣呢?每天都學新東西啊!女兒答稱,但還是數學、英語、自然、、。

 

原來,當一個學習環境,如教室裏每天的流程和活動,逐漸變成“例行公事”時,新鮮感遞減,挑戰性降低,學校對孩子會失去吸引力,所以對有些孩子上學就“不好玩”了。

 

所以,那天我向學校請假。在徵求她的意見後,去了科技博物館(Tech Museum)。我們其實沒有做太多事情,東看看,西逛逛。中午在餐廳吃了像鬆餅的薯條後,女兒很滿意的說:“我可以回學校了”(I am ready for school now. I want to go back.。所以,我們就真的回學校完成下午的課。

 

我相信會有爸媽不贊成這種作法,擔心孩子會有錯誤的訊息,以爲只要不喜歡就可以不做。也怕有了一次破例,孩子會在未來用來吵鬧。

 

這些考量是有必要,因爲如果孩子不夠成熟,的確會發生。在相信女兒不會如此之下,我才敢這麽做。

 

在囘學校的途中,我和她有了如下的對話:

 “媽媽了解每天做相同的事,的確會覺得很無趣。所以讓你休息一下。可是,你不可以利用媽媽的好意(Take Advantage Of Me),以後亂吵。而且,你應該知道,吵對媽媽是沒有用的。”

“不會,媽媽”

 

而她也真的没再要求過。但一直到現在十九歲了,對這件事仍印象深刻。很快樂的記憶。

 

隨著孩子的年紀逐漸長大尤其高中生,除了功課外,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要獨立,要承擔責任,當壓力太大時,也會萌生不要長大的想法。

 

不管什麽年齡,當孩子有不想長大的念頭時,我們父母能做的首先是讓孩子感受:“爸爸或媽媽了解我的感受。”進一步去探討孩子是否有我們沒有察覺的困擾。再適時、適當的介入幫助他。

 

而像女兒“偷得浮生半日閑”,讓她重新充電的做法。(成人上班,有時也會有這種現象,所以才需要度假,不是嗎?)要不要採用,請斟酌孩子個人的個性和成熟度再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