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年來,和許許多多的家長的討論中,不管孩子的年紀多大,大家共同的一個經驗是,都曾經“火冒三丈”過,也都很後悔對孩子發脾氣,而最迫切想知道的是“這個時候怎麽辦?”


 從個人的經驗裏,“保持緘默”是最好的因應之道。若在當場面對孩子的肢體語言,會引發更多的情緒反應,請離開現場。(幼兒的媽媽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爲,一走開,孩子會在媽媽不理我了的害怕心理作用下,會哭閙的更厲害。在此情況下,需要陪在旁邊)

 

保持沉默,是讓自己不要說出不理性的氣話,包括翻舊賬和貼標簽。同時也自己和孩子有冷靜下來的機會。不説話時,腦子裏要想什麽?

 

想:如果是我犯錯,我希望別人對我說什麽?我是在和兒子的互動中體會這個道理的:

 

兒子十一年級時,在同一星期之内出現這麽兩個事件:

星期一,下公車時,把小提琴忘在車上。花了一個多小時打電話找公車,並到公車休息站將它領囘。兒子在十點多打回來詢問結果,還謝謝他記得關心此事,換來兒子的無限感激。(後來了解:肚子痛,急著上廁所,忘了琴)。

 

星期五,下公車時,又把生物課要用的一袋麵粉和兩盒冰淇淋留在車上。回家告訴我的時候,當時有點啼笑皆非,心情上不是生氣,只是想“怎麽又發生了”

Not Again),一時不敢做任何的回應。就在我没說任何話時,兒子很緊張問:“媽媽你怎麽不説話?”“怕會說出自己會後悔的話!”是我的回答。

等過了五分鐘,出口的話是:“沒有那些東西,今天生物課的實驗怎麽辦?”兒子如釋負重,笑著說:“今天剛好時間來不及,老師說下星期一再做,所以我們還需要再去買麵粉和冰淇淋。”我們還開心的討論撿到那一袋東西的人,會怎麽處理它。

 

兒子坦承他告訴我這件事之前是很擔心會被罵。我則謝謝他冒著被罵的險說真話。兒子又是充滿感激。

 

爸媽們也許會覺得我太寵孩子,第一次没好好教訓孩子,才會有第二次。我的觀點是,已是高中生了,孩子也知錯,難道真的是痛駡孩子一頓,就可以避免下一次的發生嗎?而且比照小時候常常掉東西,這是高中三年第一次出狀況。

我唯一可以肯定告訴大家的是,一直到現在我們仍可以聊天。他會不厭其煩的對我解釋生物學上的許多知識,分享他對人、事、物的想法。21歲的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很心滿意足了。

 

當然,可以不發脾氣是最好的境界。要如何減少生氣呢?

 

前些時候,有位讀者,Checko,問“要怎麼區分耐心包容與溺愛呢?”

 

我是這麽答覆的:
包容就是了解孩子目前發展
階段,而不會對他的一些不當行爲起情緒反應。譬如,明瞭不會説話的孩子,傾向用肢體動作,如打人、咬人或摔東西來表達負面情緒之後,孩子有那些行爲時,會願意把它當作教育孩子的機會,就是包容。

而基於包容的基礎上,願意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教導孩子,就是耐心。

當孩子要求不該有的東西,或作一些不該有的行爲,卻不拒絕或阻止,反而順他的意,那叫寵愛。譬如,不該吃糖的時候,只因孩子哭就給,譬如,幫孩子被書包,譬如買一堆孩子可能玩了幾天就沒興趣的玩具,只因爲孩子想要等等,都是寵愛孩子。

 

包容就是讓我們可以開心陪伴孩子的秘訣。

 

所以讀些有關孩子發展的書,和其他父母交流,了解那些行爲在什麽年紀是“正常”的,就不會因爲不恰當的期望而失望,就可以少生氣,皆大歡喜。譬如,青春期的孩子,荷爾蒙的關係,情緒起伏很大,血氣方剛,也會出言不遜。當他們有那些行爲時,不要馬上掉入:枉費辛苦養育,竟然如此對待父母的情緒裏,而和孩子起衝突。

 

結論是:沉默是金!因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無價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