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家裏有女兒的媽媽們,談到女兒的交友時,常常會很心疼女兒被同學“若近若離,時好時壞”的態度所擺弄,心情常隨之起伏。建議遠離這種朋友,往往得到的答案是“她是我的好朋友。

 

怎麽會這樣呢?明明被整,還當是好朋友?

 

在五、六月的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裏,有一篇文章,“Fickle Friends”正巧討論到這類朋友對健康的影響。學者把這類有問題的朋友稱之爲Frenemies 。

 

們是很矛盾的朋友。他們是溫暖、善解和批評、嫉妒,兩組特質同時存在的人。

 

他們會讓你開心,也會令你痛苦。譬如,會放下一切陪伴你度過傷心的時刻,卻也會在背後講你的八卦。小孩子之間最常見的是找你陪她玩,但有另一個她較喜歡的人出現,就會棄你而去;或是今天對你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明天就翻臉不認人。

 

普渡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倫芬格曼(karen Fingerman)描述他們是“會讓你發瘋的朋友。你愛他們,不想失去他們,但他們卻是貨真價實的痛。”

                                                         

猶他州立大學的教授,Uchino, 發現一個人的社交圈裏,大約有一半是這種矛盾的關係。他和另一位心理學家,Holt-Lunstad,2003年,請了102位男性和女性的志願者,佩戴三天血壓器。每一次,遇到一個人超過五分鐘以上時,就在日記上描述,並評估那個相遇關係的品質。

結果,遇到矛盾朋友時的血壓,比遇到合意的朋友高。而更有趣的是,遇到矛盾朋友時的血壓,比起踫到不可避免不喜歡的人(如同事或同班同學)仍然較高。同樣的,這類朋友越多的人,患憂鬱症的傾向也較高。

 

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對一個厭惡的人,我們不會有任何的期待。然而,矛盾的朋友,因爲他們很難預測,常常抱著希望卻又落空,那種失望,或憂懼,對身體的健康有很負面的影響。

 

回到上面的問題。爲什麽離不開這種會帶來痛苦的朋友?學者的答案是;“可能是關係已有很長的歷史;也可能是關係中好的時光超過壞的經驗;而不管什麽理由,就是捨不得放棄。”

 

在割捨不了這類型的朋友時,心理學家建議,和他們交往時,要懂得去避免之前會引起問題的主題或情境。如朋友會爽約。和他約定之後,自己有備份的計劃,就不會因他的爽約而氣惱。又如每次談到某個主題,如政治,就會換來譏諷的話語,就應避免那個話題。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類朋友時,就把它當作練習機會吧!首先先認清誰是會支持自己的真正朋友,誰是亦敵亦友的朋友。學會如何調整自己對矛盾朋友的期望和互動方式(如不再被擺佈、操弄),甚至遠離,乃至放棄。

 

女兒有過幾次這種經驗,小學時,她選擇遠離,找其他的朋友玩。高中時,一位從初中就很好的朋友,出現了一個現象,在她們的聊天裏,只要女兒透露她覺得那個男孩不錯,這位朋友就會去“追”那個男生,而且故意在女兒面前打情駡俏。這種情形發生二次,確定是“故意”之後,女兒就與這位朋友疏遠。不過,一段時間後,朋友道歉,女兒還是原諒她,只是關係上,女兒不會把“心事”告訴她了。

 

那些過程中,孩子是很痛苦的。女兒哭了好幾次。但只有經過苦痛,才可以更茁壯。目前,她可以較準確的分辨出誰是真正的朋友,也是收穫吧!

 

結論是,孩子嘗試過亦敵亦友的朋友帶來的痛苦之後,教導孩子要能控制、檢討自己的行爲,希望有那種朋友,就讓自己先成爲那樣的人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