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個孩子都因爲在學校打人,被叫到校長室,父母因而非常的挫折。


這幾個孩子的共同點是:從小喜歡東摸西摸。令父母最挫折的是經常的耳題面命,孩子卻常常在“說時遲那時快”的情形,做了不該有的行爲。。

 

喜歡東摸西摸的原因可能是:

--孩子天生活動量大,趨避性

--具有外向、好冒險的個性;

--大腦皮質尚未發育好,理智無法控制衝動;

--屬於“觸摸”學習型態;

 

哈佛發展心理學教授,卡根(Jerome kagan)是研究嬰兒天生氣質的專家。在他的書(心理學概論)裏,有一個實驗發現,天生“害羞”的孩子,他們大腦裏的杏仁核特別的活化。新奇的東西或聲音對他們是過度的刺激,所以容易受驚嚇,會退縮。反之,杏仁核活化低的孩子,喜歡新奇的東西,外向、好冒險。

 

二十年後,當初孩子已是二十多歲的成人。卡根把他們找回來(13位),掃描他們的大腦。發現這些大人的杏仁核仍然會過度反應,和小時候一樣 (害羞的氣質仍然存在);不過已發育成熟的前額葉,可以用理智克服這些過渡反應,而不再退縮(約有百分之七十)。

 

這種後天學習可以改變先天的氣質,是很令人振奮的。害羞的孩子可以轉變,冒險、衝動的孩子,隨著大腦的逐漸成熟,也可以變的比較“害羞”的。

 

當然,二十年的學習過程,絕對扮演重要的角色。

 

父母引導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父母會很沮喪孩子的行爲,通常是來自於那些事已說過,警告又警告,卻依舊發生。

 

有幾個想法和大家討論:

 

對青春期的之前的孩子,警告等同變相提醒。

 

如果孩子是天生氣質(杏仁核活化低),或是觸摸型的學習者(可以上網去查看不同的學習型態),導致他好動、喜歡動手碰觸,一再的數説、提醒不要做,從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和嫌棄。如果因此信心低落,對外界的嘲弄、挑釁,容忍度會相對低。所以會有媽媽覺得那話語只是開玩笑,對他卻不能忍受的情形。他的行爲有可能在反映内心的鬱卒。 

 

要能改變,首先讓孩子知道他有這個氣質或學習型態。點明這氣質或學習型態沒有所謂的好壞。在學校或一般的公共場所,對孩子行爲的期望與要求,有那些是對他比較困難遵守。要如何克服。

 

已經十歲的孩子,是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讓孩子想出他覺得可行的辦法。如,有人說不中聽的話,馬上走開。鼓勵孩子多用言語解決問題。(當然,若孩子目前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好,也會是使用肢體的原因。

 

如果已很盡力教導孩子,他仍然犯錯了,不要在乎被人的看法。不要被“丟臉”的情緒掩蓋理智的思考。想想可能犯錯的原因。

--自信心低————〉多肯定、稱讚、鼓勵;

--EQ 不夠高————〉教孩子如何處理情緒。鼓勵孩子提出表達或抒發情緒的各種方式。

 

自信心的培養,EQ的成長都需要時間,是一年一年累積的成果。請爸媽們不要被現前的行爲擊敗,對孩子失望。

 

有一次在百貨公司遇見兒子四、五年級的老師。她是日裔美國人。當我告訴她兩個孩子念大學了,仍然喜歡學習都是她的功勞時,她只回答一句話:“我一直相信我的學生。”她進一步説明:“我相信孩子會主動學習,會有好的行爲。所以,當我需要去辦公室時,我對他們說我要出去十分鐘,你們好好作練習題。他們說好。我就離開。通常,回來時他們都仍安靜的寫作業。很可惜,很多大人,都不相信孩子有這份能力。”

 

我們要相信孩子。即使在犯錯時,都不能失去信心。而他們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