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女兒申請大學,壓力很大。有個星期五晚上,和哥哥在電腦上聊到清晨二點(隔天才告訴我)。

 

 

據女兒的描述,哥哥找她,她心情不好,把氣發洩在哥哥身上。哥哥問她發生了什麽事。女兒就告訴他壓力很大,心情低落。兒子回答:“你心情不好,也不可以用那麽難聽的字眼。不過,我不介意,因爲我是你的哥哥,我可以理解。” 就是這貼心的話讓妹妹傾訴到淩晨。

 

感恩節,兒子回來度假。 女兒陪我去機場接他,非常興奮。星期五還搬出了在儲藏室多年的任天堂,兩人對打瑪利歐。我坐一旁,看他們嘻嘻哈哈的樣子,恍惚回到十多年前。這和Kramer 博士的發現,竟然是不謀而合。

 

Kramer 和 Gottman博士 在1990 年時,對三十個老大三或四歲,老二即將出生的家庭做研究。。一個星期兩次到家裏觀察兄弟姐妹間的遊戲,直到老二六個月大。老二十四個月大時再回去觀察。四年後又回去;九年後,老大已要上大學了,又回去了一次。結論是,除非有重大的事件,如生病、死亡或離婚導致的影響,幼小時期手足間的氣氛(Tone),是霸道、獨斷或甜蜜、貼心,到老大離家前,幾乎都不變了。

 

這個研究對家裏孩子常常吵架的爸媽是不是看了會很憂心?Kramer 博士有另一結論:雖然手足間的衝突率很高,但他們一起玩的快樂時光會把它平衡掉。若平衡的結果是順差(快樂的時光較多),可以預測將來的關係是好的。相反的,若很少吵架,彼此不理對方,將來則會是疏遠、冷冰冰的關係。”

 

依造這個説法,在手足間的衝突不能完全避免的情形下 (觀察統計,三到七歲孩子,平均一小時内的爭吵是3.5 次),我們可以幫忙的是設計讓孩子可以有快樂互動的遊戲或活動,讓他們對彼此的回憶是甜蜜的。

 

打自女兒出生,請兒子幫忙拿尿布,我都會刻意說:“妹妹,你好幸運,有這麽好的哥哥幫你拿尿布。”建設兒子他可以是個“好哥哥”的印象。等女兒會走路,我會請女兒拿東西給哥哥吃,再刻意說:“哥哥,你好幸運,有這麽好的妹妹,有好吃的東西,都會想到哥哥!” 常常製造機會,讓彼此感激對方的善意。這也許是他們感情不錯的原因之一吧!

 

我也曾經:請兒子讀書給妹妹聼。哥哥彈琴,我和妹妹一旁跳舞,玩 如大富翁等Board Games (我也會加入),任由他們把沙發墊子全搬下來蓋城堡等等。重點是讓他們覺得對方是好朋友,有他/她的相伴,是很快樂的事。

 

一定很好奇,我的孩子會不會吵架?當然有。兒子高中時,有段日子講話很 “諷刺”,會取笑妹妹。我很少介入。讓女兒自己去“反擊”。孩子之間,如果如同上面所談,快樂時光夠多的時候,這種不愉快,真的不會傷感情的。反倒是當初看似很負面的互動,女兒卻有了另一種解釋:“被哥哥在家訓練的結果,在學校我已完全免疫了。別人的話傷不了我。真要謝謝哥哥呢!”

 

有一天,孩子(八、九歲時)在吵架時,我笑著說:“我一直教你們的是要相親相愛,你們兩個現在的表現是什麽呢?”女兒嬉皮笑臉的回答:“這就是我們的相親相愛啊!” 也許,手足間的爭吵,沒有我們想的嚴重,自有他們的遊戲規則。只要不是大打出手,有“生命”危險,就一旁觀察,不要太急著插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